B站的2018:與資本共舞的二次元帝國
隨著內容領域逐步從二次元向泛二次元進發,隨著新興群體的涌入,隨著B站從小眾亞文化走向大眾,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,初長成的B站必然在陽光與風雨中前行。王思聰怒懟優酷,《以團之名》或成最大贏家
目前《以團之名》的播出時間尚未可知,但毋庸置疑的是,如今的選秀綜藝也已成三足鼎立之勢,在選秀綜藝上慢人一步的優酷又是否能夠后發制人?2018紀錄片復盤:騰訊B站領跑,優酷反向輸出
在受眾群體和觀賞習慣都在快速變化的情況下,能否通過成本更低的紀錄片抓住年輕用戶,對視頻平臺是一種考驗。除了明顯大力投入的騰訊、B站外,其他平臺會否加大對紀錄片的關注,將是接下來觀察各家平臺內容的一個重...四大平臺來年大劇新動向:大投資漫改劇扎堆, 正午陽光受追捧
近期密集的發布會后,優酷、愛奇藝、騰訊、芒果tv四家平臺都傳出了明年的劇集片單。各類大制作劇集、大導演監制網劇、電影大咖轉型電視劇市場作品頻出,成為了明年值得期待的亮點。B站商業多元化加速跑
據公開資料,不完全統計,B站共計進行了55起對外投資,投資公司從虛擬偶像、游戲、動漫、漫畫、二次元社區到衍生品,B站幾乎沒有放過ACG產業鏈的任何一環除了金句表情包,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?
日劇可以在金句里永垂不朽,但能否在金句里咸魚翻身,就要看有多大的產業力量去驅動,而產業力量或許更多取決于政策的穩定性。觀望,再觀望一下~天貓創下了2135億,但還是不順心
10周年之后的雙十一會演變成何種形態,社交流量在其中會成為怎樣的變數,值得期待,雙十一也正如天貓的主題一樣:“精彩,才剛剛開始”。天貓雙十一晚會背后:優酷給阿里“爸爸”的新答卷
一場貓晚,極盡數千人之力,其陣容及科技含量甚至趕超春晚。而在這背后,則是優酷借助貓晚,打通內容消費和商業消費的全鏈路,并從內容方面加入到阿里集團“新零售”的全面整合,亦是阿里大文娛將阿里電商生態融合進...傳統電視綜藝垂垂老矣,尷尬期的網絡綜藝如何破局前行?
雖說網絡綜藝已經由一開始的粗制濫造向精耕細作過渡,就外表看起來,節目已經足夠“華麗”了,但由于太過于求成等原因,導致現在網絡綜藝還處于“尬尷期”中。大數據算出20年50個大IP,你看靠譜嗎?
隨著整個IP市場回歸理性,我們也可以發現,原創IP、新興IP開始更多受到市場重視。不再像IP熱剛興起時,大家一股腦去搶頭部大神作品。怎么樣,是否看得手癢?與其吐槽編劇,不如親自上場。大眾體育文化內容的十年
大眾體育文化內容十年來的變遷,也是中國觀眾審美趣味不斷提高,中國節目制作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,也是對“純娛樂”節目進行反思的開始。電影票房破50億、劇集綜藝扎堆,網生時代現實題材的市場有多大?
一次大的行業洗牌期正在到來,而這場影視寒冬里如何成功度過冬眠,迎來明年春天的再度綻放呢?每個人都在思考著,而西湖IP大會上那句“現實題材就是明天”,或許可以作為借鑒。凈虧損31億人民幣的愛奇藝,距離成為下一個Netflix還有多遠?
愛奇藝要想成為下一個Netflix,最重要的還是先改掉大手大腳燒錢的壞毛病,在豐富版權庫的同時大力發展精品自制內容,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打歌節目做錯了什么?
打歌節目作為偶像產業的重要一環,本該承擔著愛豆宣傳和打歌的重任。如果一切只是愛豆和粉絲之間的圈地自萌,那國內偶像產業在輸出的鏈條上仍然是斷裂的。畢竟現在會唱歌的偶像越來越少,想唱歌的偶像似乎也越來越少...港劇向BAT再借500年
在TVB的天命之年,內地觀眾終于擺脫了追劇的“時差”。內地的廣闊市場和強大資本,視頻網站的海量用戶和豐富玩法,讓港劇迎來了新世紀以來最好的時期。韓媒痛訴中國綜藝抄襲成風時,《這就是灌籃》模式版權卻被福克斯買下
毫無疑問,未來,內容市場對于原創綜藝的需求會越來越旺盛,要求也會越來越高;而網綜也將成為綜藝創新的重中之重。快訊|福克斯傳媒買下優酷《這就是灌籃》模式版權,國產綜藝模式首次出海
《這就是灌籃》首次聚焦于體育競技題材,以全新的劇情式敘述方式,展現了籃球運動的熱血內核,開播后口碑一路走高,豆瓣評分達8.4,成為下半年口碑最好的國產原創綜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