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飲業投資邏輯:資本追逐下的擴張,還有什么挑戰?
資本市場上,餐飲公司更多的是業績驅動型,對估值和流動性的敏感性較低。因此,當前基本面的表現十分重要。因此,疫情以來,餐飲行業的總體表現不如人意。擴張or關店,線下餐飲怎么搞?
過去一年,許多互聯網起家的品牌加大了線下布局。這本質上也是在疫情的窗口期完成了快速的線下擴張。可以說,疫情帶來的這波“租金紅利”不僅吸引了海底撈,也吸引了一些咖啡新勢力、新茶飲、新中式點心店、彩妝集合...關店300家,是海底撈還是火鍋業的鍋
近年來,資本推動了許多火鍋品牌激進擴張、搶奪賽道蛋糕,但反復的疫情、加劇的行業競爭,使得許多企業盈利效率持續下降。火鍋業到戳破泡沫的時候了嗎?關店300家,海底撈承認師徒制翻車
隨著行業發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,當下在全國火鍋店中,客單價120元及以上的門店數量雖然占比較小,但增長迅猛,而客單價30元及以下門店數在各線城市中都出現了負增長。要關店300家的海底撈,卻股價大漲
上周五剛宣布將在年底前關閉300家店的海底撈,今日股價卻出現了反轉式大漲,盤中一度漲超9%,截至11月8日收盤,漲幅收窄至4.75%,報每股22.05港元。海底撈的苦果是怎么釀成的
海底撈的股價從二月后一路走跌。截至11月5日收盤報21.05港元,總市值1149億港元,股價較年內高點跌幅已達75%,市值蒸發3500億港元。作為海底撈創始人張勇,其身價也大幅縮水。海底撈關300店求生:都是擴張惹的禍
今年7月,某頭部餐飲投資機構曾對95后火鍋消費者進行了調研。結果發現,大部分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于既有的火鍋類產品“消費興趣普遍降低”。翻臺率成海底撈生死線
當下對海底撈、呷哺呷哺管理者來說,在外部,他們要面對資本扶持起來的新企業不斷搶占賽道;在內部,他們要面對的難題是如有駕馭龐大的支脈終端。海底撈被曝毛肚缺斤短兩,還能“撈”回顧客的心嗎?
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整體翻臺率降至3次/天。同時,顧客人均消費支出同比也出現下跌,由去年同期的112.8元降至上半年的107.3元。海底撈不再神奇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