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Seek式的AI味,越來越讓人受不了了
不管怎么說,人類與AI的互相影響還將持續下去。如果你很在意人類有“AI味”,也大可以樂觀點,畢竟幾年之后,可能人味和AI味已經不分你我、難以區分了。王寧親手戳破LABUBU的泡泡
LABUBU爆火引發炒作,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百萬量級補貨擠泡沫,致股價短期下跌,未來需打造新爆款IP穩固高估值 。雷軍第二次對決馬斯克,打贏了一半
對內,這是驗證小米在造車上是否能夠持續打造爆款的重大節點;對外,在被SU7交通事故影響之后,這是重新點燃外部熱情的關鍵一役。雷軍搶先推出AI眼鏡,現在壓力在張一鳴這邊了
小米“搶跑”的,不僅僅是一款AI眼鏡,而是龐大的“人車家”硬件生態。對字節跳動而言,不管是自研硬件還是“聯名”,盡快做大做強“豆包”硬件生態,也許才是更現實的選擇。大模型競爭:落后生的兩條追趕路線
從OpenAI到DeepSeek,它們的接連成功,起碼向外界透露了一種信號:想要在大模型時代有所創新,光靠砸錢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得讓人才有一展抱負的空間。馬斯克身家微漲1000億
只是這前路漫漫,從10輛到百萬輛Robotaxi上路,從有員工“坐鎮”到真正“無人”,從特別定制的Model Y到普通車主也可以加入,或者從Model Y到Cybercab……特斯拉的挑戰還在后頭。大廠正在將AI廣告帶入「偽人」時代?
根據CTR(央視市場研究)發布的《2025中國廣告主營銷趨勢調查報告》,53.1%的廣告主已在創意內容中使用AIGC技術,接近20%的廣告主在視頻創作中超半數環節依賴AI。MiniMax的好日子來了?
MiniMax這回推出的M1以及正在內測的Agent到底實力如何?是否還能在明星AI初創公司和大廠的強敵環伺下「正面突圍」?全網都在等著抄底泡泡瑪特
一個LABUBU,引發的3800億狂歡。那些身經百戰的基金經理都沒能抄底成功,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在泡泡瑪特身上重蹈“2021年茅臺高位站崗”的覆轍。